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
首页 > 系统 > > 正文

北斗的成功又能给予中国芯片行业怎样的启示?

2018-11-12 21:30:09来源:网络

2018年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(BDS)关键一年,预计将有高达17颗导航卫星在年内发射升空,从而使第三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——北斗三号卫星数量达到18颗,向2020年实现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。

在中美贸易战、中国高科技尤其是芯片面临被卡脖子窘境的大背景下,同样是中国投入巨资的行业,为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取得成功,芯片产业却依旧前路漫漫?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光南曾撰文指出,中国芯片最大的困难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生态,一个以国产芯片为中心的能够实现良性循环的产业体系,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,正是在于构建了一个自己的生态系统——产业体系。那么,北斗的成功又能给予中国芯片行业怎样的启示呢?

2018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迎来全球组网关键一年,全年将有17颗北斗卫星发射升空

北斗导航的“生态体系”

在中国军迷圈流传着一句俗语,形容中国发展军事力量是“摸着美帝过河”,即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,在发展军事科技时向美国学习,走美国曾经走过的路径,以避免试错导致的时间与资本的浪费。

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,在很大程度上也是“摸着美帝过河”的产物。在中国开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1990年代,美国的全球卫星系统(GPS)已经实现全球组网。当2000年第一代北斗导航系统投入使用时,美国的GPS系统已经在全球占据统治地位,并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条。有美国的GPS系统珠玉在前,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自然也将庞大的民用市场,建立自我生态系统作为目标之一。

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官网披露,时至今日,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了天线、芯片、模块、终端、电子地图、模拟器、应用解决方案等覆盖全产业链的产品形态,广泛应用于交通、农业、林业、渔业、公安、防灾减灾、特殊关爱、大众应用、电力、金融等领域,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系统。

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调研数据,目前中国已建成运营或在建的北斗相关产业园区共34家,分布在19个省、市、自治区。其中,已建成并投入运营18家,在建的16家。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在中国国内形成京津冀、珠三角、长三角、华中鄂豫湘地区、西部川陕渝地区等五大产业集聚区域。

北斗导航产业链

而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2018年5月发布的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》,2017年五大区域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均呈现超过15%的超高速增长,实现总产值人民币2,040亿元(1元人民币约合0.15美元),在全国总产值中占比高达80%。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北斗产业,据统计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的贡献率已达到80%,较2016年提高10个百分点。

在具体应用层面,仅基于高精度定位定向接收机的北斗智能驾考系统,在中国9,000多家驾校中就有超过30万套的市场容量,直接市场需求规模预计可达50亿元以上。而据中国交通部与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2017年11月发布的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交通运输行业应用专项规划(公开版)》披露,截至2016年底,中国道路营运车辆安装北斗兼容终端达460余万台。仅北京为就有3.35万辆出租车、2.1万辆公交车已经安装北斗系统,实现北斗定位全覆盖;1,500辆物流货车及1.9万名配送员,使用北斗终端和手环接入物流云平台,实现实时调度。

由中国兵器集团和阿里巴巴合资组建的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,基于北斗导航系统构建的高精度位置服务运营平台,已覆盖中国20个省市,提供实时米级、分米级、厘米级和后处理毫米级高精度服务。截至2017年12月底,接入各类用户数超过1亿。此外,中国的一些手机品牌如华为,也开始加入北斗导航系统。

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

在最为关键的芯片方面,中国国产北斗芯片已经实现规模化应用,工艺跨入28纳米时代,最低单片价格不到人民币6元,总体性能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同类产品,在珠三角、交通示范、气象示范、渔业示范等地区和行业示范中得到广泛应用。截至2017年4月底,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销量已突破6,500万片,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已占据国内30%和90%的市场份额,并输出到80余个国家和地区。

在2018年5月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,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披露,预计到2020年,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规模将超过4,000亿元人民币,北斗将拉动2,400至3,200亿元规模的市场份额。

当然,相比美国的GPS系统,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的生态体系产业链还很薄弱,比如说中国国内从事北斗产业的企业虽有1,000多家,但普遍规模较小,整个北斗产业上市公司总资产仅数百亿人民币,各种渠道融资总额仅100亿元左右等等。但中国毕竟已经走出了第一步,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态体系,终有一天会变成参天大树。

北斗产业三大应用市场

北斗导航的启示

北斗导航系统与芯片产业一样,都属于资金、技术密集型产业,在发展初期都离不开国家的扶持。

在北斗导航系统的背后,最为关键的是中国军方的支持,由军用技术进而延伸到民用领域,实现生态系统的构建,二战以来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源于此。今天的计算机、互联网乃至芯片等半导体产业,最初都是由政府乃至军方主导的,进而发展成庞大产业链,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。这也是中国近年来推进军民融合的原因之一。

当军方构建起技术体系后,在应用层面就该政府出手了。一方面,中国先后将北斗导航体统及相关产业发展,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、十三五规划,各部委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相关行业发展规划。与此同时,2014年在中国主导下成立了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,构建北斗导航系统标准化体系;2017年,确立北斗系统法律地位的《中国卫星导航条例》草案初稿已经完成,立法工作正在加紧推进。

另一方面,中国积极与国际海事组织(IMO)、国际民航组织(ICAO)、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等国际组织开展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合作,推动将北斗导航系统接入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(GMDSS)等,将中国北斗标准推向世界。北斗导航系统目前已经取得国际海事应用合法地位,正式加入了全球系统通信组织标准,并于2017年10月被国际民航组织授予供应商标识号和UTC标识号,为北斗导航系统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部分国产北斗芯片性能已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

其次,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之所以能够成功建立生态,用时髦的说法就是,北斗导航系统最初切入的是2B市场而不是2C市场。也就说,北斗导航系统最初切入的是对公市场,如政府机关、军队、企业等,而不是直接面向消费者。

北斗导航系统原本就是由中国军方主导研发,中国军方这个市场是基础。在中国扶持下,北斗导航系统因其能够收发短消息的特点,又被首先应用于抢险救灾,如汶川大地震时,在灾区通信全面中断的情况下,最初传回的消息就是通过北斗终端。进而,北斗系统又被应用于交通运输等行业,如运营车辆、船舶等,从而培育出一定规模的市场与产业链条。在此基础上,推出面向消费者的北斗系统终端产品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
与之类似,在芯片乃至操作系统等需要建立生态系统的产业上,同样也可以对公市场为切入点。比如说,在芯片制程领域中国确实落后,无法在对性与发热等要求极高的消费级市场占据一席之地,但对于中国军方、工业级芯片而言,相对于制程稳定才是最大的需求,中国已经成熟的28纳米制程在这些领域大有可为。 最近,中国采购机构就政府采购电脑预装国产操作系统,向联想、惠普等电脑供应商征求意见,也是中国在对公市场推进国产操作系统构建生态系统的努力。实际上,单就办公而言,国产芯片配合国产操作系统究竟与英特尔加微软有多大差距,恐怕极少有人能感觉出来。更何况,对于包括中国军方在内的很多政府部门而言,自主可控与信息安全压倒一切。

兼容正是北斗系统这个后来者切入消费级市场的关键

最后,则是开放兼容,这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自始至终坚持的原则。北斗导航系统作为后来者,如何撬动具有统治地位的美国GPS系统的市场,关键就在于兼容。曾经的苹果公司、IBM在计算机及操作系统市场同样具备统治地位,打败它们的正是兼容型计算机,成就了英特尔、微软今天的地位。

中国的北斗系统,正是通过兼容已经投入使用的美国GPS系统、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(GLONASS)切入民用级卫星导航市场。2017年,中国先后与俄罗斯、美国签署了北斗与格洛纳斯、GPS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。中国甚至还与俄罗斯开通了卫星导航联合监测平台,实现北斗导航系统与格洛纳斯系统的兼容互通,提高两个系统的定位精度,扩大两个系统的服务区域,提前实现全球定位。

现今投入使用的搭配北斗导航系统的民用终端产品,如中国华为手机就同时兼容美国GPS、俄罗斯格洛纳斯、中国北斗三大系统。目前,世界大部分主流手机厂商的手机全部都内置了兼容北斗系统的芯片,世界各大厂商的手机芯片基本都已兼容北斗系统。

而开放的态度,更是北斗导航系统发展并走向世界的关键。中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卫星导航系统,几乎与美苏同时,但北斗系统真正起步在于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代,到中国入世后的21世纪进入快速发展期,可以说开放成就了北斗系统。 北斗系统初步建立后,中国又积极与俄罗斯、泰国、巴基斯坦以及东盟、阿盟等国家和地区组织开展多项应用合作,面向海外持续举办北斗系统推广活动,并在北非的突尼斯建成了首个海外北斗中心——中阿北斗/GNSS中心。

相比中国拥有数十年运载火箭、卫星技术积累的北斗导航系统,在芯片等方面中国的技术储备、人才储备严重不足,更需要持开放兼容的态度,吸收世界先进技术,吸引世界人才。而不是像某些民粹那样闭门造车,最终仍然是要融入到世界整个产业链条中,才能构建起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。

关键词: 北斗 芯片

推荐内容

热点